夜
小
中
大
第479章 宫廷艺术
过去,对于矿石质熔炼成的有色半透明材料,经加工制成的饰物,一般都称之为“玻璃”或“琉璃”。
“料器”一词,是京城最先在本行业里通行开的。
不用“玻璃”或“琉璃”主要原因有三点。
一是为避“流离”、“破离”的谐音。
二是为了区别于建筑中使用的琉璃和近代透明的玻璃。
三是从制作技巧上论,料器一般体积俏小,主要用于室内或案头陈设,以及佩饰等。
做工更是尤为细腻,属于人造珠宝和人造宝石范畴。
与建筑琉璃和工业玻璃相比,艺术品位无疑要高得多。
所以“料器”,也就成了以玻璃料条加工制成品的简化词。
后来沿袭下来并普及全国,以至成了自制玻璃器的同义词,也就成了手工艺品的一个行当。
京城料器的历史远可追溯到元代,不过,兴盛却是到了清代时候的事儿。
主要原因是因为清代舆服制度用料珠极多。
而且从康熙朝起,国人便有了吸鼻咽的习惯,需要制作大量的鼻烟壶。
这两项都大大刺激了料器生产。
当年的御厂就设在海王村,也就是今天的琉璃厂,时称“御琉璃”或“宫料”。
到了乾隆年,最有名的料器出自御厂一姓胡总监之手。
凡经他手烧制的料器花瓶、鼻烟壶、盘、碗,都标有“乾隆年制”款识,一直为后人所尊崇。
因人们只知其姓“胡”,“胡”字拆开为“古”、“月”两字,为此称其制品为“古月轩”制品。这么说吧,反正在清朝时,京城的料器的品种主要就是料珠、套料鼻烟壶、古月轩、以及妇女所用的各种簪环、戒指、纽扣、首饰等,其他品类还没有涉及。
直至清末光绪年,才渐渐出现了各式的料器花台、瓶、碟、灯等生活实用物品。
辛亥革命后的 1930 年,京城终于有了本地自产的料棍。
自此,料器的价格因为制作原料破除了“广料”和“日料”的垄断,逐渐降低下来,变得越来越亲民。
于是不但出现了料鸟和料兽的品种,连料花和料果也发展起来。
京城人开始仿效过去宫廷摆放珠宝玉石盆景的做法,也在家中摆放料器花卉盆景和料器蔬果,以显富贵荣华。
甚至由此引起流行风潮,料花和料果一时成为富户殷实人家必不可少的陪嫁之物。
至于宁卫民初次感受到料器的美,那还是托了他师父的福气。
因为头些年,康术德被街道退赔归还的东西里,就有两个保存完好的料器花卉盆景,和一个料器玉米镇纸。
宁卫民当时看见,就忍不住惊叹,这几样东西如此晶莹剔透,惟妙惟肖。
近似于真实,却远比真实更美。
再听老爷子说,那都是过去在东安市场内的东记珠花店买的,总价大概是十二块大洋。
宁卫民就更惊讶这种玩意的性价比之高。
要知道,这样的料器虽也不是当年一般老百姓可问津的。
但别忘了,按这个价码,上百盆的料器盆景也换不了一盆珠宝玉石盆景啊。
偏偏两者在视觉效果上的差距却没那么大。
确实,比起以翡翠、黄金等制出小树的造型,上面满缀美玉、玛瑙、珍珠等攒就的花朵,配着碧玉雕琢的绿叶,立在珐琅彩盆里的宫廷珠宝玉石盆景。
民间的料器盆景无疑显得素净了许多。
远没有那么颜色多变,珠光宝气,璀璨无伦。
可是玻璃的流光和通透性都很好,做出来的花卉一样光泽亮丽,冰肌玉骨。
所以说,料器几乎可以媲美宝石的魅力,同样具有富贵娴雅的气象,属于文明的顶峰才会具有的艺术品位。
也正是因此,宁卫民才会动了以大胜小的心思,决心要弄上一批料器花,料器果来镇堂。
打算就依靠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妙技巧,大型盆景的壮丽气派,来压过听鹂馆和北海仿膳的珠宝玉器盆景去。
他的具体的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