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
小
中
大
南征大军一动,大周朝整个朝廷都为之运转。
罗幼度也终于见识到为何所有兵法都再三强调后勤的重要。
一个稳定有序的大后方,绝对是军队胜利的依仗。
此次攻打淮南,可不是打孟蜀那样小打小闹,一旅偏师八千,再加上王景的一万兵士,还不足两万。
仅调拨的中央侍卫亲军就有三万之数,再加上节度使的本部军马,李谷率领的前部军就达六万之众,暂且还不计算郭荣御驾亲征时调动的军队。
这六万大军的调度,所需的军饷物资还有冬衣炭火药材之类的,每一样都需要准备到位。
有半点的疏忽,便有可能导致前线兵士的困扰,甚至影响战局。
大周地处中原,长期的混乱以及武夫的一家独大,导致大多数的读书人世家子选择入江南、西蜀谋生,令得大周行政官员稀缺。
罗幼度本负责开封府、御营司的事情,也给郭荣拉壮丁,暂时负责役夫的调配。
接手的第一任务就是在淮河之上修造一条运送粮草的生命线。
此事说来也是好笑。
这个世界不缺猪一样的队友,同样也不缺猪一样的对手。
西蜀的赵季扎、韩继勋是猪一样的对手,南唐的寿州监军吴廷绍也是一个猪对手。
寿州挽扼淮河要地,把守着淮河防线。
这淮河防线固然比不过长江天险,却也是大周与南唐面对的第一道防线,不是轻易可以跃过的。
淮河防线有一致命缺陷,就是每到冬季时,淮河水位会大幅度下降,或是结冰,或是直接断流,大军可以随意通行。
面对这种情况,南唐几乎每年都会发兵戍守,自霍丘以上,达光州境内,一路皆派遣驻兵,称之为把浅,字面意思就是把守浅涸河道,以防备敌人渡河袭击。
这本是妥当之举,可偏偏寿州来了一个凤雏先生寿州监军吴廷绍。
他个人觉得边境安全,大周不会在天寒地冻时选择出兵,派兵把浅空耗粮饷,劳民伤财。
然后南唐皇帝李璟居然同意了。
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苦劝无果。
罗幼度当初向郭荣提议十一月下旬出兵,目的也就是选择在淮河水位下降后南下。
大周、南唐一直都不对付,淮河原有的桥梁早就掘毁了。
周兵想要南下,唯有渡河一途。
相比乘着舟船抢滩登陆,这踩在冰上或者浅滩强攻对岸防线,显然更加占据优势。
郭荣同意此次出兵,也是有此打算。
结果这计划赶上了人家的变化,李谷见对方居然没有把浅驻守,第一时间就派兵轻装奔袭淮南,不费一兵一卒的就渡过了淮河,在淮河以南建设军事要地。
面对这种局面,郭荣忍不住赞叹了一声:“先生神算!”
罗幼度憋了半晌才吐出一句话来:“全靠对方赏脸配合。”
这渡过了淮河,自然要在淮河上搭建运输粮草的浮桥。
罗幼度的任务是下发指令,调拨徐地百姓修建浮桥。
这任务看似简单,事实上还是挺复杂的。
离前线最近的是颍州、宿州两地,两州治下三十余县,要根据他们户籍人口合理的安排劳役。
若数量多了,会造成州县百姓的生活压力,数量少了又会拖延进程。
故而州县要出多少人,得经过准确的计算。
罗幼度在这方面是强项,确切的说所有受过义务教育的穿越者们特有的绝技。
基础算术在计算这方面上有着先天性的优势。
李谷用兵稳重步步为营,采取了先拔钉子后围城的打法,不断的派遣兵士蚕食南唐疆域,对寿州步步紧逼,展开了合围之势。
面对大周如此战术,南唐也不断的派遣兵士拖延周军的进程,以争取更多的时间,进一步得到南唐朝廷的支援。
这种战术与应对方式,注定了大战没有,小战不断。
综合实力来论,南唐并不输于大周。但是中原动荡不止,大周的兵士久经战阵,而南唐兵士缺乏战场磨炼,十年老兵,甚至连一次战场都没上过。